近期,昆明川宏竹子建筑装饰有限公司从曲靖日报掌上曲靖获悉,在会泽县雨碌乡马桑坝、座江两个村,有一群残疾人,他们有的腿脚不便、有的语言听力有障碍,但是,残疾不影响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们通过县残联的帮扶和关爱,利用当地的优质资源:竹子,大力发展竹编产业,利用竹子,不仅编出背篓、箩筐等生产工具,还编出果盘、茶盒等工艺品,编出残疾人脱贫致富的新路子,编出自己的美好新生活。
雨碌乡马桑坝、座江两个村委会地处牛栏江畔,湿热的气候和特殊的地理位置让这里竹子资源十分丰富,漫山遍野都是竹子。长期以来,村民都有从事竹编的习惯,但由于他们编织技艺粗放,一直以来,他们的竹编产品卖不出好价钱。
为了使当地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2017年,会泽县残疾人联合会在雨碌乡马桑坝村举办残疾人竹编培训班,邀请昆明市顺谢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聘请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竹编大师李加云老师,对当地50多名残疾人进行竹编工艺培训。并在2018、2019、2020年分别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竹编工艺培训提高班,培训学员200余人次。
通过几次的培训和提升,村民的竹编技艺得到提高,他们在原来编织、撮箕等生产工具的基础上,开始尝试编织果盘等工艺品。
马桑坝村村民廖世春肢体有残疾,不能做重活,丈夫在外打工,自己带三个孩子在家里读书,利用农闲时间编织几个工艺品,农活孩子两不误,还能改善自己的生活,去年,廖世春编织的提篮和果盘参加曲靖市举办的残疾人才艺展演还荣获三等奖。
“以前我们编的都是些花箩、撮箕等农产品,一个只能卖二三十块钱,现在通过培训,编这个工艺品,一个可以一两百块,像我家这种条件,在家里边可以管管孩子,种种生产,在闲着的时候编一个,零花钱也来了,也改善了我们的生活。”廖世春对记者说。
对于座江村的村民王玉荣来说,竹编成了他家最重要的收入来源,甚至改变了他的人生。王玉荣家里四口人,自己三岁就患有小儿麻痹靠双拐才能行走,妻子又是先天性聋哑,两个孩子都在读书。以前,王玉荣家在种少量土地的同时,利用自家的竹子,编点箩筐,勉强维持生活。参加几次培训班以后,王玉荣学到了竹编新技巧,带着妻子编起了工艺品,他的手艺是当地残疾人中的佼佼者。2019年,享受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王玉荣全家搬进了会泽新城,住上了新房子,会泽县残联在新城成立了竹编扶贫车间,王玉荣成了扶贫车间的竹编师傅,带领妻子在扶贫车间以竹编为生,夫妻二每月能挣到4000多元钱,空闲时间还自己在家里编织工艺品,两个孩子周末和假期也学起了竹编,一家子有了稳定的收入。今年,儿子王淼考上了陕西师范大学的免费师范生,女儿考上了云南师范大学的免费师范生,王玉荣心里乐开了花。听说县残联今年又办提高班,王玉荣带着妻子回到老家参加培训,希望学到更精湛的技艺。
“在会泽把这个工艺品制做出来,在城里得到很好的销售,竹编改变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孩子也考上了大学,这个是相当有好处的,我希望再学一些精细的技术,像那几个字的花纹,学出来应该会受到社会的欢迎,把这些花纹图案编会掉,效果可以,像茶盒,果盘这些,小提篮,小果盘,在市场上还是受欢迎的。”王玉荣满怀信心地说。
为了把竹编产业做强做大,让当地村民具有稳定的竹编收入,会泽县残联向省市残联争取资金40余万元,帮扶雨碌乡马桑坝村,成立了马桑坝村扶贫开发合作社,并建起了竹编厂,从事竹产业开发。收集残疾人在家编制的传统竹编,集中进行对外销售,同时进行竹工艺品编制,积极寻求订单,安排群众编制,对外销售,增加群众收入。在县残联的帮扶带动下,雨碌乡马桑坝和座江两个村在家老百姓家家户户编起了竹编,竹编产业带动当地100多户村民户均增收6000元。
会泽县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黄兴稳对记者说:“我们发扬钉钉子的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目前群众的竹编技艺得到提高,编制的品种不断丰富,建立了合作社,合作社下面成立了残疾人竹编扶贫车间。下一步我们的关键就是要走合作社加扶贫车间加农户的路子,依托合作社,不断的发展竹编产业,让这两个村的群众,依靠竹编稳定增收。”
记者 代玉春 编辑:袁蓉卉